2月7日,温州日报市两会特别报道刊登了题为《深化改革应变局 蓄势发展谱新篇 圆满交出“财为政服务”高分报表》的文章。文章回顾了2022年永利娱场乐网系统全力服务和保障“千年商港、幸福温州”建设的相关做法,并展望了2023年的发展规划。 温州日报详细报道如下: 奋力铸就“中国式现代化”财政新图景 永利娱场乐网党组书记、局长 陈宣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,是“八八战略”实施20周年,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、使命光荣。永利娱场乐网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以服务保障“千年商港、幸福温州”建设为主题主线,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,把缩小“三大差距”作为主攻方向,不断加强财政资源统筹,优化收支结构,厉行勤俭节约,保持“闯”的劲头、“拼”的精神、“创”的勇气,在“续写创新史、走好共富路、争创先行市”的新征程上做出财政更大贡献,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温州篇章提供更加有力的财政支撑。 一是抓强企惠企,持续巩固经济向好态势。全力保障一揽子稳经济政策高效精准实施,大力优化营商环境,2023年为市场主体减负300亿元以上。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,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。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“十个一”机制,提速打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,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“核风光水蓄氢储”全链条,深入实施“专精特新加快成长”行。 二是抓科学谋划,稳步增强财源发展动能。健全市县纵向联动、财税横向贯通的收入组织长效机制,做好组织收入牵头、预判和谋划工作,持续提升收入监测和分析的精细化水平。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要素,适当提高专项债券使用集中度,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。 三是抓财政治理,全面强化预算刚性约束。落实落细党政机关过“紧日子”要求,把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化纪律要求和预算编制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,建立健全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,加强一般性支出和“三公”经费预算管理。构建事中事前事后绩效管理闭环机制,健全财政资金监督机制,加强财会监督。 四是抓共建共享,高标打造共富实践成果。持续推进“钱随人走”制度体系改革,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改革试点,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等。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变革重塑“大三农”政策体系框架,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。支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,加强困难群众兜底帮扶。 五是抓要素支撑,有力助推城市能级提升。统筹土地、资本、技术、政策各方面要素,推动财政金融政策与投融资实践相结合,更好保障城市能级提升,助力构建“一轴一带一区”城市发展新格局。全力支持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。持续做好朔门古港遗址、亚运会温州赛区资金保障工作。 六是抓普惠均衡,不断增进美好民生福祉。继续将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,让“幸福温州”成色更足。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,支持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发展。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,稳步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。 七是抓改革创新,牢牢夯实财政管理基础。持续推进“浙企一表通”等试点任务,加快“一库一码全链条”各类监管服务应用场景落地,创新打造“惠农政策一键查”平台,放大数字化改革的裂变效应。深化迭代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,推动部门预算编制有机融合。 八是抓风险防控,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。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前财政承受能力和债务风险评估机制,全面抓实项目资金保障、偿债资金来源和风险防控预警。加强基层“三保”运行监控,筑牢兜实“三保”底线。持续完善社保基金风险监测预警机制,做好跨周期谋划、长周期安排。 深化改革应变局 蓄势发展谱新篇 圆满交出“财为政服务”高分报表 温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适儿化改造后增加儿童户外可玩性。刘伟 摄 2022年,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叠加冲击,我市财政系统全力服务和保障“千年商港、幸福温州”建设,把困难当机遇、化压力为动力、应变局开新局,各项工作呈现齐头并进、质效并举的良好态势,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交出了“财为政服务”的高分报表。 聚焦稳增长、保运行,奋力交出“稳进提质”的高分报表 面对土地市场持续疲软、高达200多亿元留抵退税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严峻形势,全市财政系统坚持发扬“越是艰难越向前”的攻坚精神,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3.9亿元,以财政的稳和进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突出贡献。 抢抓政策资金窗口期,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要素1205亿元,其中地方政府债券714亿元(新增专项债券473.4亿元),撬动有效投资3290亿元,债券总额及专项债额度均居全省第一。 坚持以政府过“紧日子”换老百姓过“好日子”,迭代《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负面清单》,全市非刚性、非重点支出压减9.5亿元。创新试点批量集中项目线上采购模式,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。两项工作获评“全省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优秀案例”。 聚焦强主体、激活力,奋力交出“惠企纾困”的高分报表 面对企业发展困境,全市财政系统坚持以真抓实干、真招实招、真金白银为企业送去“及时雨”,注入“强心剂”。 组建“5+4”稳进提质工作专班,打出“退缓免减”税费组合拳,全年累计为企业提供453亿元现金流,其中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03.2亿元,真正以财政收入的“减法”,换来企业效益和经济发展的“加法”。 连续三年率全省之先100%完成中央直达资金支出任务,领先全省平均进度5个百分点,居全省第一,在稳住经济大盘、保障民生福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 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,创新预留份额、价格评审优惠、降低投标成本等措施,全市政府采购规模403亿元,中小企业占比达83%。 迭代升级“惠企利民资金直达智控在线”平台,累计兑现奖补资金347.6亿元、惠及企业群众879.1万户次,获中央“深改办”和国务院专刊发文推广。 聚焦补短板、扬优势,奋力交出“改革创新”的高分报表 牢牢把握“变革求胜、创新致胜”的时代脉搏,勇于创新、敢于探路、善于变革成为永利娱场乐网最鲜明的符号。 财政管理工作连续三年蝉联省政府督查激励项次全省最多,累计获得上级奖励资金1.4亿元。 成功摘得全国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“金名片”,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040.7亿元,同比增长21.1%,平均贷款利率降至4.9%。 全力推进社会审计报告“一库一码全链条”监管系统2.0版建设,归集社会审计报告超58万份、异常预警2700余频次,有力构建“不敢假、不能假、不想假”的现代财会监督体系,荣获省政府首批数字政府系统优秀应用案例。 推动全国第一张符合财政部会计数据标准的电子凭证落户温州,打通电子凭证无纸化流转“最后一公里”。 聚焦强支撑、添动能,奋力交出“护航发展”的高分报表 始终把财政工作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把握部署,迭代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,为推动“千年商港、幸福温州”加快建设提供坚实支撑。 创新建立“都市振兴”财政保障机制,筹集5.6亿元开工建设府东路过江通道、七都二桥、温州美术馆等重大项目;统筹79亿元助推乌牛互通高速、S线轨道交通、瓯江北口大桥等项目提速推进;统筹64亿元全力保障老旧小区改造、美丽城镇建设、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项目,擦亮瓯江新城等“一核十片”城市名片。 创新建立“产业振兴”财政撬动机制,迭代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,全市科技创新投入同比增长16.5%。全力做好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保障工作,推动签约落地56家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,新增505名领军人才、9名全职院士。构建基金链、创新链、产业链融会贯通的政府产业基金支撑体系,促成长三角基金返投我市28.5亿元。 创新建立“乡村振兴”财政支撑机制,全市农林水支出84.4亿元,有力保障“未来乡村”试点、田园综合体创建、农业双强、预制菜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。全市投入53亿元推动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,加快补齐农村交通短板。 创新建立“文化振兴”财政投入机制,落实19.3亿元支持文化温州发展,全力保障“2022东亚文化之都·温州活动年”举办,重点支持“青灯市集”文化IP打造,积极助力朔门古港遗址勘探保护,持续擦亮书香社会、墨香城市、阅读温州等文化“金名片”。 聚焦惠民生、增福祉,奋力交出“幸福温州”的高分报表 2022年,全市全年民生支出887.1亿元,增长11%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8%。 投入12亿元支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,建成儿童友好试点单元190个;投入4亿元支持公办养老机构、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、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体系革新,持续打响“温馨善育·颐养温州”品牌。 统筹39.6亿元助力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,温大成功“升博”,温州肯恩大学成为“中外合作办学创新示范区”,温大瓯江学院转设为温州理工学院,温职院、浙工贸入选国家“双高计划”建设单位。 投入疫情防控资金62.8亿元保障疫苗接种、患者救治等刚性支出,预拨医保基金10亿元助力定点医疗机构做好疫情救治工作,持续提升医疗救治能力。 投入10.2亿元有力保障“瓯越鲲鹏计划”“510计划”等一揽子人才政策落地,“百万人才聚温州”的成果更加丰硕。 聚焦优路径、争示范,奋力交出“共同富裕”的高分报表 充分发挥财政在缩小“三大差距”、推动“扩中提低”中的关键性牵引性作用,以“走到舞台中央”的姿态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先行。 试点推进“公益仓”建设,创新打造“三仓融合”资产共享共用平台,实现资产余缺科学调剂、资产配置高效集成、资产管理精密智控,荣获全省财政共同富裕“小切口”改革最佳实践案例。 打造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,创新建立“分类+分档”财政保障标准,在教育、文化等领域先行试点,率先出台公共博物馆“钱随人走”改革方案,投入62.3亿元支持新改扩建中小学、公办幼儿园197个,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。 持续深化折股量化改革成效,投入1亿元带动低收入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,成功获评温州市共同富裕首批最佳实践案例。投入9亿元支持低保提标、惠及低保对象10.6万人,投入1亿元资助困难群众100%参保,投入4.5亿元加强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,切实提升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水平。 积极探索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,争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补助资金5.24亿元,居全省第一。 |
|